誰會想到,60多年前,借“愚公移山”之意,取名為“移山”的中國第一臺推土機,曾在廣西中部的一家地方國企——柳工生產過。這家1958年從上海搬遷到柳州的老國企,由此揚名全國。
斗轉星移,風雨兼程。柳工人以愚公移山精神創造中國裝備制造業一個又一個奇跡:廣西及全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上市企業;生產出中國第一臺輪式裝載機、第一臺鉸接式裝載機、世界首臺高原型輪式裝載機;第一臺商用5G智能遙控裝載機、首臺20噸級純電動挖掘機誕生于此;率先行業首發無人駕駛設備,首臺電動裝載機銷往海外。
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柳工考察,對柳工的探索發展給予充分肯定。
親切的關懷,殷殷的囑托,堅定了柳工錨定更高目標,推動產業優化升級,追求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念。
迎著初春的陽光,我們深入柳工采訪,看它如何咬釘嚼鐵、爬坡過坎,如何不斷移除制約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轉型壓力、市場挑戰、人才短板、制度束縛等一座座“大山”,在堅守初心、砥礪奮進中,闖出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這一次,記者真切地聽到了自己的心跳。
密閉下的柳工全球研發實驗中心半消聲實驗室,靜得可聽到心跳聲,只有25分貝。深夜,戶外聲音也不會低于40分貝。車在高速行駛時,車內風噪聲音接近70分貝。
70分貝,正是柳工電動裝載機駕駛室的聲音值,比最嚴苛的歐盟標準還要低10%。
聲音大小能證明什么?“一個鋼鐵大塊頭,能把噪音降到如此低程度,體現了一家裝備制造企業精細的設計能力與高超的仿真分析能力。” 柳工全球研發中心實驗中心總監黃遂說。
就在這個實驗室,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電動裝載機前,仔細詢問產品研發以及實驗室對外開放等情況。
能引來總書記的目光,不僅因為這里有先進的實驗技術,率先開展了工程機械聲品質研究,率先推出了大型商用電動化裝載機消音系統,更因為這里是柳工科技創新的縮影。
柳工創業初期,別說創新,就是拿一個現成的機器測繪再仿造,都需要技術人員花費大力氣。抄都抄不好,學也學不全,可以形容柳工起步時的尷尬。
“當時我們處在西方嚴密技術封鎖中,難題如巨石壓頂。很多零部件都要請人家做,油封、高壓管、液壓泵等都沒見過,技術人員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研發。”88歲高齡的柳工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沛說。
1986年,在原機械工業部牽頭下,包括柳工在內的十幾家企業,聯合引進世界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的技術。
“技術引進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柳工集團原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總監謝萍坦言,因為原材料問題,零部件受壓膨脹后間隙大小不一,影響設備使用。
柳工大型挖掘機裝配車間,工人們正在進行裝配。(資料圖片)
過往的經歷,不斷敲打著柳工人的自尊心: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討是討不來的,一定要靠自己研發,一定要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的柳工,核心零部件體系已在全價值鏈過程中成型,并實現了獨立自主可控,其核心傳動零部件也在柳州完成研發和制造,關鍵核心技術完全自主掌控。
在柳工全球研發中心的展覽室墻上,排列著17家集團企業的大名、成立年月及核心產品名稱,時間坐標是1998年。
如今,這些企業或破產,或重組,或被兼并,只有其中2家,不僅屹立不倒,反而在市場競爭壓力巨大的工程機械行業,活得有聲有色。
作為國字頭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柳工做對了不少,也走過彎路。
10多年前,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經歷巨變,包括卡特、小松等外資品牌在內,幾乎所有工程機械企業都面臨市場急劇下滑考驗。柳工也不例外。
2014年,因為經營困難,成立5年多的柳工全資子公司天津柳工機械有限公司宣告注銷。2015年,因為產業配套等原因,上海柳工叉車有限公司工廠被迫關閉,公司主營業務轉移至山東柳工叉車有限公司。
至暗時刻,需要的不僅僅是戰略定力,還需要堅定的決策力。
柳工及時調整止損,通過遷移、整合、關閉等手段,對此前的“攤大餅式”的布局進行收縮和優化,為下一步發展積蓄新動能。
柳工在產業優化升級中,也積極布局細分領域,擁抱多元化。
“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這句話在柳州市工業口很流行。柳工的注意力對準了“人民需要的機械”——甘蔗收獲機。
廣西是我國的產糖大省區。2008年后,廣西甘蔗種植面積長期維持在1300萬畝以上。不過,甜蜜事業背后,是較低的生產效率:人工一天只能收一畝甘蔗。
柳工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特殊市場需求,也看到了自身多元化的另一個機遇。
柳工農機總經理唐永治介紹說:“我們的甘蔗收獲機,一天收獲量相當于500個人的工作量,機收價格約120元/噸,比人工砍收節約70元/噸。”
人民需要就是市場需要。柳工憑借著工程機械制造領域多年技術優勢,憑借著深植于柳州工業基礎的產業鏈優勢,更好服務農業現代化。
正如柳州市委書記吳煒所言:發揚務實作風是柳州工業不斷突破自我、與時俱進的有力保障。柳州將堅定不移地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20年前,當柳工做出國際化決定時,并不知道路在哪,從無到有的困難并不亞于建廠初期的風餐露宿、披荊斬棘。
“早期做國際業務時,我們‘三不知’——不知道客戶在哪,產品賣給誰,客戶滿意與否。而且,基本上國內賣什么海外就賣什么,出過不少笑話。例如,我們拿到熱帶國家賣的一些產品就因為散熱達不到要求‘趴了窩’。”作為首批外派人員的柳工股份有限國際業務中心總經理李東春回憶說。
那時,柳工很多高管從未出過國門,拿著世界地圖找市場,成了柳工早期國際化的寫照。

柳工裝載機批量出口印尼。(資料圖片)
2003年春,一群柳工人風塵仆仆地出現在地處北非西北部的摩洛哥。幾番周折,一行人找到了一家合作數年但從未謀面的企業——Mecomar公司。公司創始人把他們引到一個建筑工地上。
在現場,一家知名企業的設備停在一旁維修,而柳工的裝載機卻在轟鳴聲中干活。這一幕令身處異鄉的柳工人產生了別樣的感受:我們的設備并不比別人差。這不正是出海的好機會嗎?
北非探路,堅定了柳工國際化信心。以北非為第一站,柳工一步一個腳印踏上了波瀾壯闊的國際化征程。
“經過20年海外布局,柳工相繼完成國際營銷、國際制造和國際并購三級跳,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標桿企業之一。”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吳培國說。
目前,柳工海外業務收入占比近30%。但對比日本小松80%以上、美國卡特彼勒60%以上的海外業務占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柳工已具備全球化發展的基礎,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國際化運營能力,推進全價值鏈全球化運營,瞄準高端市場,對接“一帶一路”,加快海外本地化發展,柳工國際化還將翻開新篇章。
如果說體制機制束縛是阻礙柳工跨越前行的“山”,那么移“山”的首先是一群領頭人。
2020年12月,跟隨柳工混改步伐,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光安和另外4人一起辭去柳工集團高管職務,也辭去了相應的行政職級。這4人中,年紀最大的58歲,完全可以等著退休,享受相應級別的待遇。但為了混改,為了企業長青,他們豁出去了。
引入有資本實力的合作伙伴,調整產品和市場結構,把新業務做大,對柳工來說迫在眉睫。
然而,柳工作為廣西國資委一級監管企業,在資產負債率、股權結構、財務結構、人才及激勵機制等方面還有較多不足,在引入投資者方面有不少障礙。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經營者的身份一會兒是企業家,一會又是領導干部,投資者難免擔心,把錢投給你,將來你走了,企業搞不好找誰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國資委一級巡視員高旭說。
企業高管自己也感覺很別扭。“柳工集團是1993年上市之后拆分成立的。我們有些高管兩邊兼職,他早上可能去集團,面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下午又到股份公司,面對的是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黃華琳說。
身份的尷尬,也是柳工一眾高管選擇轉身成為上市公司職業經理人的直接原因。
從2014年到2020年,柳工用6年長跑,完成了資產整合、清產核資、審計評估、投資者招募和談判、員工持股計劃、集團高管市場化、集團新管理架構設計以及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混改引資也形成了柳工有限公司新的股權結構,實現了股東利益、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有機結合。
“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和資本聯盟,將深度變革柳工的體制和機制,為柳工賦予新的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柳州市長張壯說。
柳工裝載機、起重機助力中國極地科考事業。(資料圖片)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柳工人清醒地認識到,攻克重重險阻,柳工還要以雷霆萬鈞之力移除更大的“險山”。
移除“險山”,人最關鍵。
高層次人才難引進、難培養、難留住,是柳工發展中面臨的難題,直接制約著科技創新的腳步。
為此,柳工在海內外廣攬行業精英、國際企業翹楚,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國際化“新柳工人”。
“受區域條件、行業內人才爭奪戰影響,高端技術人才、領軍型人才短缺的狀況還將持續。”柳工相關負責人說,我們也在積極尋求政策支持,努力讓更多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

柳工電動裝載機在川藏線上施工。(資料圖片)
“除了人才,在大型設備動力、傳動、液壓、電子控制等零部件系統上,行業還存在短板。”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業務部副總經理蔣拓對記者說。
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柳工正在加快步伐。今年1月10日,柳工智能國際工業園項目舉行開工儀式。在工業園中,關鍵零部件園區頗為引人注目。柳工這一布局,意在突破、發展一批自主掌控的零部件產業,引進、帶動發展一批關鍵零部件產業,促進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
技術的短板需要創新來彌補,品牌的壯大還得放到市場熔爐中錘煉。業內人士認為,與國際一流大品牌相比,出海的柳工在品牌運營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為做好品牌布局,近年來,柳工探索建立穩定的品牌形象,注重本地化建設,在發展經銷商和合作伙伴的同時,利用本地資源,進行品牌推廣。

柳工無人駕駛設備正在作業。(資料圖片)
困難與希望相伴,挑戰與機遇并存。久經考驗的柳工,再一次來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點。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柳工要向著更高更遠處進發。
勇立移山志,力破萬重關。正是基于對制造業的堅守,對產業報國的堅信,對企業戰略的堅持,柳工擁有了與市場共舞的力量。在一代代接續奮斗中,改革者正以“移山”的精神,迎接柳工下一個更加輝煌的明天。
來源/經濟日報(調研組成員/記者鄭波 孟飛 童政 姜天驕),視頻剪輯/韋玲
監制/喬申穎 審核/王玥
編輯/劉辛未 海報設計/夏祎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